AIGC宇宙 AIGC宇宙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Jay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发布会一战封神、步伐魔性到一度被万人质疑是「真人扮演」的小鹏机器人「IRON」,其「皮套」之下——. 究竟是一支怎样的团队? 挂一漏万,但量子位一通深挖后发现:.

Jay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发布会一战封神、步伐魔性到一度被万人质疑是「真人扮演」的小鹏机器人「IRON」,其「皮套」之下——

究竟是一支怎样的团队?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挂一漏万,但量子位一通深挖后发现:

如今掌舵小鹏机器人业务的核心人物中,最为公众熟知的,大约有四位

而这四位大佬的履历,也都是一路闪光——

米良川

米良川,现任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AI技术委员会负责人,小鹏机器人当之无愧的「一号位」。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负责统筹人形机器人项目的技术路线、组织架构与产品落地——几乎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他的身影。

最近,米良川在Robox的采访中指出——IRON之所以能有如此惊艳的表现,离不开其独特的腰部设计。

新一代IRON其实做的不是「腰」,而是「脊柱」。

具体而言,团队这次依然是从人类的生物构造上获得的灵感,从脊柱、到肌肉群、再到腹腔、甚至最外层的皮肤,这一切都是仿人类设计的。

当然,听起来好像本就理所应当,但实际的训练过程还是相当地狱的。

事实上,就在八个月前,IRON还远远没有像发布会上一样的超拟态猫女步伐,这一能力,几乎是在3月份的某天,一夜涌现出来的。

可就在3月的一个晚上,IRON在倒退行走时突然变得非常拟人。 这是我们生成式控制器的一个拐点,但我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哪次优化带来了变化,只能说当数据和算力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实现了阶跃。

米良川在采访中感慨道,虽然看似是一夜涌现,但小鹏团队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所幸实际效果远远超出预期。

除了腰部之外,IRON的前脚掌也增加了自由度,再加上自研的生成式控制器。

米良川与小鹏汽车的缘分始于2021年,当时他出任自动驾驶高级总监。

在此期间,他带领团队参与辅助驾驶系统的算法与架构建设,为小鹏的自动驾驶能力奠定关键基础。

两年后,米良川升任企业流程负责人。

而真正让他站到聚光灯下的,是小鹏汽车2023年开始的人形机器人项目——「IRON」。

2023年9月,米良川任职小鹏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全面统筹产品研发、算法平台与落地试验。

此后,他进一步出任小鹏汽车AI技术委员会主席,并晋升为公司副总裁,正式成为小鹏智能战略的核心人物之一。

至今,米良川在小鹏的职业生涯也已接近五年。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1999年,米良川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科大9923班,主修电气工程,研究方向是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本科毕业后,米良川选择赴美深造,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攻读机器人学硕士,专注于二维、三维几何拟合与动态控制。

研究生期间,他还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担任电气工程师,为医疗服务机器人开发避障系统,也为无人机设计激光导航方案。

2005年8月,硕士刚毕业的米良川便收到了英伟达的offer。

不过,彼时的他也许不会想到,这一干,就是整整十年。

起初,他担任软件工程师,负责Macintosh平台的OpenGL图形开发,以及新一代GPU在Mac系统上的适配与调试。

在那段时期,他深入参与了GPU底层驱动、图形渲染与系统移植等核心技术工作,为英伟达的图形生态打下坚实基础。

两年后,他晋升为高级软件工程师,主导多代GPU的仿真与系统移植,并推动Tegra SoC平台在图形与立体显示方面的落地应用。

在此期间,他设计并实现了Tegra产品的OTA云架构,该架构后来成为NVIDIA DRIVE自动驾驶平台的重要底层组件。

2013年,他进一步升任高级软件工程经理,负责统筹美国与中国的五个Android软件团队,协调跨国研发、推进技术整合与人才扩张。

2015年,米良川结束了在英伟达长达十年的职业旅程,回国联合创立了米文动力,出任首席技术官。

这家初创公司早期定位为机器人与无人机控制平台服务商,米良川负责总体工程设计。

然而,这段创业经历仅持续了一年。

2016年,米良川再次回到英伟达,继续深耕自动驾驶与AI方向。

不过,虽然他离开了米文动力,但不久,他又通过英伟达和米文动力搭上了桥。

2017年前后,英伟达的Jetson平台进入商业化推广阶段,而米文动力在这一节点上成为其生态合作伙伴,开始提供基于NVIDIA Jetson的边缘计算解决方案。

此后,双方的合作关系愈加紧密,米文动力现在已经成为了英伟达的重要生态企业之一。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好了,再说回米良川重新续上的英伟达之旅。

从2016年起,他投身于英伟达自动驾驶事业部,历任高级深度学习工程师与自动驾驶工程经理,专注于模型推理优化、系统性能和自动泊车等核心技术方向。

然而,回归英伟达不到五年,米良川再次离开了这家陪伴自己成长将近15个年头的公司。

不过这一次,不再是短暂告别。

看完IRON背后的一号人物,再来看看,何小鹏给米良川的团队中,还安排了哪些大佬——

陈杰

陈杰,小鹏机器人团队的新晋核心成员,于2025年7月中旬正式加盟小鹏机器人团队,负责强化学习。

根据AI科技评论报道,陈杰在加盟小鹏前曾与国内多家具身智能公司接触,最终选择小鹏主要有两点原因:

首先,小鹏在机器人本体研发方面起步较早,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更重要的是,小鹏最近车卖的不错,目前账上已囤积了接近500亿元人民币,这么看来研发资金肯定也少不了。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陈杰是业内公认的具身智能大牛,在加入小鹏前,他就曾任字节跳动Seed团队强化学习负责人。

陈杰本科就读于香港大学,后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方向是AI和强化学习。

博士毕业后,他曾在自动驾驶独角兽Momenta工作。

葛艺潇

葛艺潇——

小鹏机器人新成立的智能拟态部的创始主任及首席研究员。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葛艺潇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工程专业,后在香港中文大学MMLab攻读博士。

据悉,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多模态,曾领导多项开源项目,发表了数十篇顶会论文,在学术圈有不错的影响力。

截止目前,葛艺潇的谷歌学术引用次数已破1w。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博士毕业后,葛艺潇加入腾讯ARC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年仅28岁就晋升为腾讯T12技术专家,曾连续2年获得腾讯颁发的技术突破奖。

刘先明

其实,IRON的背后,除了小鹏机器人团队之外,也少不了小鹏汽车自动驾驶部门的努力。

据Robox报道,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刘先明——正率领团队倾力援助小鹏机器人的研发。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目前,刘先明团队正在尝试拆掉VLA中从Vsion到Language的转译部分,从而减少信息损失、加快推理速度。

刘先明指出,传统VLA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用离散的语言来连接图像,这一过程有大量的信息会丢失,最终使得训练数据获取成本升高,不能大规模训练。

而他们所提出的第二代VLA,则旨在去除语言这一中间层,让视觉与语义的直接对齐,这让自监督训练成为可能,因此更容易Scaling。

刘先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取得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涵盖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此前,他还曾作为访问学生在清华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修读计算机科学。

除高校外,他还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IDL、Adobe与Facebook等顶尖研发机构任职,从事视觉感知、深度学习与卫星图像计算等前沿课题。

在Facebook Connectivity Lab,他带领团队利用计算机视觉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中生成全球人口密度分布数据集。

此后,刘先明加入Horizon Robotics,担任Applied AI Lab研发负责人,专注于嵌入式AI与感知算法落地。

2020年起,他在Cruise工作了四年,领导检测、分割与新型传感器方向的研究,推动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性能优化。

刘先明表示,这四年是一段非常充实而精彩的时光。

2024年3月,他加入小鹏汽车,担任AI团队负责人。

事实上,小鹏在具身智能领域的人才积累,从一开始就相当深厚。

2020年秋天,何小鹏亲自前往深圳,收购了一家专注于机器狗研发的初创企业——多够机器人

这家公司是国内最早实现四足机器人技术落地的团队之一。在创始人赵同阳的带领下,他们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代机器狗的研发。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至于在当时具身智能尚未成型的环境下,一家汽车企业为什么要收购一家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四足机器人公司,离不开何小鹏敏锐的直觉。

彼时,小鹏汽车的主营业务刚刚实现扭亏为盈,再过几个月就是IPO。

但何小鹏并没有光顾着喜悦,而是开始思考汽车之外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一个,是飞行汽车;另一个,就是具身智能方向的四足机器人。

于是,他向赵同阳抛出橄榄枝。

不久后,小鹏正式收购多够机器人,并与赵同阳共同创立了「鹏行智能」,这成为小鹏机器人业务的起点。

不过,当时的机器人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正是烧钱的时候。

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被投入到了人才争夺战中。

据悉,在鹏行智能成立初期,公司一度开出了高达400万元人民币年薪的顶级薪酬,用来挖掘业内顶尖技术人才。

如此诱人的薪资待遇,自然吸引了不少天才大牛的加入,团队规模一度扩张到三百人左右,其中就包括如今在英伟达担任研究科学家的达兴烨

然而,机器人的研发并没有如最初设想般顺利。

彼时的小鹏汽车已进入规模化运营阶段,组织庞大、流程复杂,试错成本高昂,研发节奏远不及那些轻装上阵的初创公司。

更棘手的是,公司在技术路线上的态度一度摇摆不定。

其中吵得最凶的,就是——「是否要入局人形机器人?」

当时,公司内许多专家都不看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认为技术尚不成熟,相关项目也因此一度陷入停滞。

而就在这一时期,GPT时刻爆发,具身智能的火苗被彻底点燃。

看到这一切后,赵同阳敏锐地意识到,AI正在重塑人形机器人的底层逻辑——现在要是再不做,可能就真来不及了。

他当即找到何小鹏,表明自己非做人形机器人不可。

结果是得偿所愿。

2023年4月,赵同阳在公司内部重新组建了一支二十多人的小团队,全力入局人形机器人。

仅仅半年后,他们就打造出了小鹏的首款人形机器人——PX5,也成为后续「IRON」项目的起点。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不过,经历了那场关于技术路线的内部拉扯后,赵同阳逐渐意识到——在大公司的框架内,很难把人形机器人做好。

没多久,他选择离开小鹏,随后创立了众擎机器人

这场离职风波在小鹏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荡。机器人团队一度从三百人锐减到七十多人,包括达兴烨在内的多个核心骨干都纷纷离职。

就在此时,米良川被紧急调任,成为小鹏机器人事业的一号位。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逐步恢复秩序,重新启动扩招计划。

到如今,小鹏机器人的研发团队已回升至两百余人,陈杰、葛艺潇等新成员也在今年相继加入。

而这一次,小鹏在做人形机器人这条路上显得更加坚定——公司已正式将机器人确立为继智能汽车、飞行汽车之后的第三条增长曲线。

诶等等,一家车企在战略上全力押注人形机器人,这条路径……

好像有点眼熟啊。

其实吧,自小鹏汽车进入大众视野以来,就有不少从业者就觉得,小鹏是当时国内「造车三兄弟」里是最像特斯拉的那一个。

就连何小鹏自己也豪不避讳,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自己是被特斯拉的理念启发,才决定亲自下场造车。

事实证明,后来小鹏推出的几款车,的确能看到不少特斯拉的影子——

2020年,小鹏的第二款车型P7正式交付后,有车主在《连线出行》的采访中调侃道:P7简直是小一号的Model 3

提到车以后,我发现P7的B柱刷卡开门、车头的前备箱、位于车顶的双闪灯按钮等设计,都与Model 3相似,只不过前者比后者小了一号而已。

而这几年,随着小鹏转向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和全力押注Robotaxi,小鹏汽车和特斯拉好像越来越「英雄所见略同」。

唯一的分歧,或许只剩下了飞行汽车。

今年11月初,小鹏的飞行汽车启动试生产,据悉已经拿下近5000台订单,计划2026年量产交付。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然而不到一周,人形机器人「IRON」的爆火,似乎又把小鹏拉回了「中国版」特斯拉这条河里。

但在这件事上,曾一度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略显轻蔑的老马,态度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不错啊,身材挺好。 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垄断人形机器人市场,咱这边的竞争对手都不太行。 我非常尊重中国的这些同行,中国有很多聪明、勤奋的人。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四位关键人物

不过,老马如今能表现的如此海纳百川,或许也是来自绝对的自信……

截至11月7日,以披露的9.53亿股为基准,小鹏汽车的美股市值约为213亿美元。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这一数字是——

14300亿美元,小鹏汽车的67倍。

参考链接: [1]https://mp.weixin.qq.com/s/-v0A7Q1f8EHEp_WA5sb6jA [2]https://eu.36kr.com/zh/p/3433980784938631 [3]https://www.sohu.com/a/952339997_121954550 [4]https://geyixiao.com/ [5]http://gairdao.com/app/articles/sxxgrbae [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631630 [7]https://www.linkedin.com/in/lc-liangchuan-mi-8058995/

相关资讯

15 万级 “智驾卷王” 来了?!零跑 B10 汽车 3 月 10 日 开启预售: 首搭激光雷达 + DeepSeek 通义千问 双 AI 大模型!

汽车市场再掀智能化浪潮!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零跑汽车今日重磅宣布,旗下全新车型零跑B10汽车,将于3月10日正式开启预售。 这款新车一经亮相,便以其“15万级首搭激光雷达城区智驾”的硬核配置和“内置DeepSeek 通义千问双AI大模型”的前沿科技,瞬间引爆市场期待,被业内誉为“15万级汽车市场的‘智驾卷王’”!根据零跑汽车官方最新发布的预热信息显示,零跑B10汽车堪称“同级唯一”搭载了高通骁龙8295芯片,其AI算力高达惊人的30TOPS,为车辆的智能化功能提供了澎湃的算力支持。 更值得一提的是,零跑B10汽车创新性地内置了DeepSeek(深度求索)和通义千问两大国内顶尖AI大模型,这在同级别车型中可谓绝无仅有,充分彰显了零跑汽车在智能化技术方面的领先实力和前瞻布局。
2/26/2025 10:33:00 AM
AI在线

人形机器人将当上银行“大堂经理”,国内首个场景训练基地在上海浦东启用

据“上海金融官微”公众号,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在建行上海浦东分行正式启用。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是业内首个商业银行场景应用训练基地,其首次采用开放式的创新训练模式,有助于加快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能力,推动关键技术、重点产品和重点场景应用。据介绍,此次参训的机器人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结合视觉、听觉、语音等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家可以通过具身智能的推理和规划等对其进行训练。目前,该银行已对智能人形机器人开展银行大堂业务咨询、业务分流、智慧柜员机个性化操作指南、反欺诈宣传等面向客户的
7/11/2024 6:03:37 PM
清源

OpenAI重拾机器人梦想

机器之能报道编辑:文华如今,OpenAI 有钱有名有人才,是时候重拾机器人梦想了。OpenAI 正值多事之秋。先是安全团队愤而离职,再是寡姐指控其盗用声音,紧接着奥特曼遭前董事会成员背刺……历经一系列动荡,OpenAI 似乎挺沉得住气,最近还传出「重启机器人团队」的新消息。-1-OpenAI 重启机器人团队据 《福布斯》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OpenAI 正在招聘研究工程师,以重启四年前解散的机器人团队。报道称,尽管 OpenAI 尚未公开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计划的细节,但在最近的招聘信息中解释说,新员工将成为团队
6/1/2024 4:57:00 PM
机器之能

图森未来无人车:转型 AIGC 游戏是为了活下去

“最近出现了大量不实言论和报道,给图森未来造成很大影响”。时隔数年图森高层首次集体现身,包括陈默、吕程、郝佳男 —— 分别是董事长、CEO 和中国区 CEO。也是图森目前“硕果仅存”的领导层。今年年初以来,昔日无人驾驶第一股曝出一系列动向:2 月,失去所有国内自动驾驶合作伙伴;3 月,被曝停止所有研发和商业化活动;5 月,前 CTO 也是创始团队之一王乃岩被曝离职,加入小米汽车;图森也在此时和北美监管机构达成和解协议;8 月,图森发布公告,转向 AIGC 影视动画赛道;9 月,一封股东匿名举报信流出,直指现在的领导
9/19/2024 11:46:26 AM
汪淼

拼多多组建电商推荐大模型团队:负责人年薪数倍于百度时期,内部推行赛马机制

中国电商巨头拼多多宣布组建电商推荐大模型团队,进一步加码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商领域的应用。 据X平台上的最新消息,这一团队由一位曾担任百度凤巢(百度广告系统)核心成员的负责人领衔,其年薪据传达到百度时期的数倍,显示出拼多多在人才引进上的大手笔投入。 拼多多官方未披露负责人的具体身份,但X用户@TechBitDaily在2月23日的帖子中透露,该团队已吸纳多名来自百度、阿里等顶尖科技公司的AI专家,专注于构建尖端的推荐系统。
2/25/2025 11:43:00 AM
AI在线

前员工爆料,OpenAI AGI 安全团队已流失近半成员

OpenAI 一直致力于开发能够造福全人类的人工智能技术,然而最近的一份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近一半曾专注于超级智能 AI 长期风险的研究人员已经离开了这家公司。图源 Pexels据 Fortune 报道,OpenAI 前治理研究员 Daniel Kokotajlo 表示,在过去几个月里,OpenAI 几乎一半的 AGI 安全团队成员已经离职。这引发了外界对公司是否正在忽视 AI 安全性的担忧。AGI 安全研究人员主要负责确保未来开发的 AGI 系统不会对人类构成生存威胁。然而,随着 OpenAI 越来越专
8/30/2024 9:40:02 AM
远洋

​英伟达CEO黄仁勋: DeepSeek不会对公司销售造成影响,销量持续攀升

在近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对公司的未来展望依旧充满信心,尽管上个月因中国的 DeepSeek 技术引发了一场市场恐慌。 他表示,DeepSeek 的推出不会对公司的销售造成影响。 市场对 DeepSeek R1模型所需的芯片数量大幅减少的猜测,曾导致英伟达的股价出现了创纪录的下跌。
2/27/2025 9:53:00 AM
AI在线

字节启动AGI长期研究计划,代号Seed Edge

1月23日,据媒体报道,字节豆包大模型团队已在内部组建AGI长期研究团队,代号“Seed Edge”,鼓励项目成员探索更长周期、具有不确定性和大胆的AGI研究课题。 接近字节的知情人士透露,Seed Edge的目标是探索AGI的新方法,代号名中Seed是豆包大模型团队名称,Edge代表最前沿的AGI探索。 Seed Edge鼓励跨模态、跨团队合作,为项目成员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实行采用更长周期的考核方式,以保障挑战真正颠覆性的AGI课题。
1/23/2025 9:29:00 AM
新闻助手

每月花费近 2000 万美元,消息称 TikTok 成为微软 AI 服务最大客户之一

感谢根据 The Information 当地时间 31 日的报道,截至今年 3 月份,TikTok 每月向微软支付近 2000 万美元(AI在线备注:当前约 1.45 亿元人民币),以通过微软购买 OpenAI 的模型。这笔金额几乎占据了微软 AI 收入的四分之一,也使 TikTok 成为微软 AI 服务的最大客户之一。在全球云计算市场的竞争中,微软通过整合 OpenAI 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地将其云服务转化为一项利润丰厚的业务。微软的云 AI 业务有望实现年收入 10 亿美元(当前约 72.48 亿元人民币),
8/1/2024 7:31:59 AM
清源

英伟达被曝未经许可抓取 YouTube、Netflix 平台视频用于训练 AI

科技媒体 404Media 披露的文件显示,英伟达收集了大量受版权包含的内容,用于训练人工智能(AI)。该媒体披露的内部邮件、电子邮件、Slack 对话以及相关文件显示,英伟达从 YouTube 等多个来源收集视频素材,用于扩充训练 AI 的数据集。该媒体披露的对话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员工曾提出质疑,认为擅自使用 YouTube 视频以及研究目的编译的数据集,在法律层面可能会存在问题。不过项目经理的回复是,这种收集模式已经获得了公司最高层的许可,可以使用这些内容训练 AI,并认为“完全符合版权法的文字描述和精神”。一位
8/6/2024 1:53:57 PM
故渊

OpenAI 泄密者,投奔马斯克

刚被 OpenAI 开除的泄密者,光速投奔马斯克。当事人 Pavel Izmailov(以下简称小 P),正是 Ilya 盟友之一,在 Ilya 领导的超级对齐团队干过。半个月前,小 P 被指疑似泄露 Q * 相关机密而被开除。虽然不清楚他泄密了个啥,但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说时迟那时快,现在,他的推特个人简介上,已经大张旗鼓写着:研究员 @xai要不说老马招人下手快呢,除了小 P,不少优秀人才近期都被马斯克揽入麾下。看热闹的网友炸开了锅。夸他的人不少,称他干得漂亮:也有人嫌弃死了,觉得雇佣泄露机密信息的人,这行为无异
5/7/2024 1:37:34 PM
汪淼

OpenAI 又一吹哨人离职!拉响安全警报,风险隐患实在太大

OpenAI 离职潮中,又一研究员官宣离职,并且还发出了“警告”信息:Ilya 和 Jan Leike 的担忧正是我的担忧,还有一些额外的问题。我们需要做更多事来改进决策流程等基础性的事务,包括问责制、透明度、文档、策略执行、如何谨慎使用技术,以及减轻不平等、权利和环境影响的措施。主人公名叫 Gretchen Krueger(简称格姐),是 OpenAI 的 AI 策略研究员。她在 2019 年加入 OpenAI,参与过 GPT-4 和 DALL・E 2 的开发工作,还在 2020 年领导了 OpenAI 第一个全
5/26/2024 5:52:30 PM
远洋

OpenAI发布新安全框架,董事会有权否决CEO发布新模型

机器之能报道编辑:吴昕人类正在进入生成式 AI 新时代。而 OpenAI 在引导新技术朝着符合人类价值观和安全标准的方向所做的努力,也被视为行业的路标。还记得 Sam Altman 回归 OpenAI 时提到的「三个当务之急」吗?首当其冲的就是险些将他踢出公司的安全问题。现在,OpenAI  正力图系统化他们的安全思维。「我们的准备团队正在开展开创性工作,将安全发展成为一门定量科学。」 OpenAI 总裁 Greg Brockman 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本周一,公司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一项计划,制定了一个框架来解决其最先
12/19/2023 3:08:00 PM
机器之能

OpenAI 调岗 AI 安全高管 Aleksander Madry,新职位专注于 AI 推理

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本周二在 X 平台发布推文,表示在新一轮内部架构重组中,负责 AI 安全的主管亚历山大・马德里(Aleksander Madry)调岗,并将其重新分配到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推理的岗位。阿尔特曼在推文中表示:“Aleksander 正在从事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研究项目”。阿尔特曼补充表示,OpenAI 高管华金・基诺内罗・坎德拉(Joaquin Quinonero Candela)和莉莉安・翁(Lilian Weng)将在此期间接管 Preparedness
7/24/2024 8:46:16 AM
故渊

最强 AI 程序员 Genie 砸饭碗:84 秒跑通代码,像人一样思考,团队仅 5 人

继 Devin 之后,又一个 AI 软件工程师被刷屏了 —— 它叫 Genie,号称目前地表最强,已经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了!那么这个“地表最强”,到底强到什么程度?先来看下评测分数。在权威榜单 SWE-Bench 中,Genie 以解决了 30.07% 问题的成绩夺得榜首。(SWE-Bench 是一个用来评估大模型解决现实中软件问题的基准。)而这个成绩可谓是遥遥领先第二名 19.27%,解锁了提升 SOTA 的最大增幅 —— 57%!至于 Genie 的实际效果,用团队的话来说就是:它可以做到像人类工程师一样解
8/13/2024 2:00:40 PM
汪淼

继日本东京后,OpenAI 宣布在新加坡组建第二个亚洲办事处

感谢美国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周三宣布,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并已开始在该国组建团队。该公司表示,新加坡将成为公司为亚太地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支持的枢纽,其团队将帮助加强与当地和区域政府、企业和机构的关系。OpenAI 公司在声明中表示,新加坡人是 ChatGPT 人均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据AI在线此前报道,OpenAI 今年 4 月宣布在亚洲的首个办事处落户日本东京,将业务扩展到亚洲。OpenAI 表示将致力于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安全的人工智能工具,满足当地的独特需求。
10/9/2024 12:00:38 PM
汪淼

腾讯混元大模型核心论文曝光:Scaling law、MoE、合成数据以及更多

随着 ChatGPT 的横空出世,大语言模型能力开始在各项领域(传统 NLP、数学、代码等)得到广泛验证,目前已经深刻影响到腾讯混元团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腾讯混元团队长期致力于大语言模型的探索之路,大模型生产的各个环节开展研究创新以提升其基础能力,并将混元大模型的能力跟业务做深度结合,让生成式 AI 成为业务增长的放大器。 大语言模型的设计、训练和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模型结构创新、训练范式优化、数据获取和评测设计、关键能力提升和挑战性问题的解决等方方面面。
11/22/2024 5:23:00 PM
新闻助手

5300亿参数的「威震天-图灵」,微软、英伟达合力造出超大语 言模型

在微软和英伟达的共同努力下, Turing NLG 17B 和 Megatron-LM 模型的继承者诞生了:5300 亿参数,天生强大,它的名字叫做「Megatron-Turing」。
10/12/2021 2:42:00 PM
机器之心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