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经济的浪潮中,OpenAI正站在历史性资本里程碑的门槛上。据路透社援引多位知情人士消息,这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AI公司正积极筹备首次公开募股(IPO),估值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约合7.1万亿元人民币),一旦成行,将成为科技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比肩甚至超越昔日的Facebook与阿里巴巴。
万亿估值背后:200亿美元年化收入与持续烧钱并存
尽管OpenAI官方发言人谨慎表示“上市并非当前首要目标”,但其财务数据已显露商业化加速迹象:预计2025年底年化收入将达200亿美元,主要来自ChatGPT Enterprise、API调用、Sora应用商店及企业级Agent平台。然而,高速增长伴随巨额投入——公司亏损仍在扩大,CEO山姆·奥特曼坦言:“考虑到我们对算力和基础设施的空前需求,IPO可能是最可行的融资路径。”
据悉,OpenAI已承诺投入超1.4万亿美元用于建设AI专用基础设施,目标每周新增1吉瓦算力。这种“重资产”模式亟需长期资本支撑,IPO成为必然选择。
治理结构再调整:非营利机构仍握关键控制权
本周,OpenAI完成新一轮架构重组:由OpenAI Foundation(非营利基金会)继续控股,并在营利性主体OpenAI Group中持有26%股份,保留对重大事项的否决权。这一设计延续其2015年创立初心——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以安全与人类福祉为先,而非单纯追求利润。
微软作为最大外部股东,持股约27%,已投入130亿美元,并通过Azure云绑定深度合作。软银、Thrive Capital、阿布扎比MGX等顶级资本亦重仓押注,静待IPO带来的丰厚回报。
AI热潮助推估值,市场期待“下一个英伟达”
当前资本市场对AI标的热情高涨:英伟达市值已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值钱公司;AI云服务商CoreWeave上市后股价暴涨三倍。在此背景下,OpenAI作为大模型与多模态技术的绝对领导者,其稀缺性与平台潜力,使其成为投资者眼中“终极AI标的”。
尽管IPO时间尚未最终敲定,但多方消息指向2027年为关键窗口。届时,若GPT-6、Sora视频生态、企业Agent平台全面成熟,万亿估值或将水到渠成。
IPO不仅是融资,更是AI时代的“成人礼”
对OpenAI而言,IPO远不止于资本运作——它标志着AI技术从实验室创新正式迈入全球公共资本市场,接受亿万股民的审视与信任。而对世界而言,这或许意味着:通用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遥远的科幻,而是即将嵌入全球经济肌理的现实力量。
当一家公司承载着人类对AGI的期待与警惕,它的上市,注定将改变的不只是股价,更是未来十年的技术与社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