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宇宙 AIGC宇宙

揭秘大模型的魔法:从Transformer架构开始,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大家好,我是写代码的中年人,本章我们正式进入Transformer架构的学习。 从 ChatGPT 到文生图,从语音助手到AI绘本的自动生成,背后几乎都躲着一个强大的架构,它像一台“魔法机器”,能读懂语言、生成内容、甚至推理判断。 但这一切魔法的根基,其实都是数学和工程的艺术结晶。

揭秘大模型的魔法:从Transformer架构开始,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大家好,我是写代码的中年人,本章我们正式进入Transformer架构的学习。

从 ChatGPT 到文生图,从语音助手到AI绘本的自动生成,背后几乎都躲着一个强大的架构,它像一台“魔法机器”,能读懂语言、生成内容、甚至推理判断。但这一切魔法的根基,其实都是数学和工程的艺术结晶。

这一章,我们不再浮于表面,不再喊口号,不再说“Transformer很强”,“注意力是核心”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而是撸起袖子,从最基本的构件开始,一点点拼出这个神奇架构的模样,带你看懂它、拆解它、理解它的工作逻辑。

什么是注意力机制

要想搞懂 Transformer,我们得从一个听起来就很学术、但其实非常接地气的概念说起--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

什么是注意力机制呢?我们先看下生活中的例子:

当你你在咖啡馆里一边听朋友聊天,一边偷瞄手机上的消息,还要留意服务员端来的咖啡。这时候,你的大脑会自动分配注意力:朋友讲到关键剧情时,你耳朵竖起来;手机弹出老板的消息,你眼睛赶紧扫一眼。这就是“注意力”的本质——在信息爆炸的场景里,挑出最重要的部分优先处理。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干的就是这个活儿!

01、注意力机制:我为什么只看你?

好了,进入正题。注意力机制的核心思想是:不是所有信息都同样重要。在处理一段话或者一堆数据时,模型得学会“挑重点”。比如,你读“今天天气很好,我想去爬山”这句话,注意力机制会帮模型搞清楚“很好”和“爬山”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傻乎乎地把“今天”看得跟“爬山”一样重要。

那它怎么挑重点呢?我来给你拆解一下这个机制的三个步骤,用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带你体验一下:

1. 我先给每个词打个分!

假设我是一个Transformer模型,正在处理“我爱吃苹果”这句话。每个词(“我”“爱”“吃”“苹果”)都会被转成一个数字向量(就像给每个词发一个“身份证”)。然后,我会用一种叫:查询(Query)、键(Key)、值(Value)的机制来算每个词的重要性。

查询(Query):我问自己,“现在我在看哪个词?它想跟谁搭上关系?”

键(Key):每个词都举手说,“嘿,我在这儿!看看我有多重要!”

值(Value):如果某个词被我选中,它会把自己的“信息”贡献出来。

比如,我在看“吃”这个词时,会问:“‘吃’跟哪个词最相关?”然后我会算一下“吃”跟“我”“爱”“苹果”的匹配度(通过向量点积)。结果发现,“吃”跟“苹果”的关系最紧密(毕竟吃的是苹果,不是“我”),于是我给“苹果”打个高分!

2. 我把分数变成权重!

得分算出来后,我会把这些分数变成注意力权重。

这就像我在咖啡馆里决定:朋友的八卦占我注意力的70%,手机消息占20%,服务员的咖啡占10%。在Transformer里,我用一个叫Softmax的函数,把分数变成0到1之间的比例,确保总和是100%。这样,在“我爱吃苹果”这句话中,“苹果”可能得到0.6的权重,“我”和“爱”各分到0.2和0.1。

3. 我根据权重提取信息!

有了权重,我就知道该多关注谁了。我会把每个词的“值”(Value)按权重加起来,生成一个新的向量。

这个向量就像是“吃”这个词的“注意力总结”,里面融合了“苹果”的信息最多,还有一点“我”和“爱”的影子。这样,我就能更好地理解“吃苹果”这件事,而不是被无关的信息干扰。

02、Transformer的基本结构

我们知道在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首次提出了Transformer,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了Transformer架构:

编码器(Encoder):把输入句子“压缩”成一坨高维向量;

解码器(Decoder):根据这些向量,“翻译”成输出。

在GPT这种大模型中,其实只用了Decoder部分;而在机器翻译里,比如英语转中文的模型,会把两个都用上。

在这里我不做太多解释,本次文章有浅到深会做详细说明。

03、实现一个简单的自注意力机制

前面文章我们已经讲过把词元变为随机的向量值,本次我们就实现计算一个词元的上下文向量。

我们使用四维嵌入向量,并随机初始化它们的值,我们用"年"词元进行求上下文向量。

复制复制

代码详解

整体代码回顾:我们在干什么?

我们以“写代码的中年人”这7个字为输入,给每个字随机分配一个 4 维向量(不区分 Q/K/V,仅用于演示)。

然后: 假设我们以“年”这个词为 query,计算它对其他每个词的注意力强度,并据此得到一个上下文向量。

整个过程包含以下步骤:

  • 初始化词向量(随机)
  • 选定 query(“年”)
  • 计算点积注意力分数
  • 使用 softmax 将分数归一为概率
  • 利用注意力权重对所有词向量加权,得到最终的上下文表示

相关资讯

信我,有你想要的!最大化DeepSeek潜能:动态注意力机制

deepseek原理 应用 实践,和大家分享:小众的,deepseek核心技术原理;大众的,提示词要怎么写;今天和大家聊聊,deepseek的核心技术之一的动态注意力机制。 要搞懂这个,先得知道什么是注意力机制? 这是一种通过计算…查询向量(Query)…键向量(Key)…值向量(Value)…,最终得到...的技术。
2/14/2025 11:22:34 AM
58沈剑

被忽略的起点?Karpathy揭秘最初的注意力论文被Transformer光芒掩盖的故事

几个小时前,著名 AI 研究者、OpenAI 创始成员之一 Andrej Karpathy 发布了一篇备受关注的长推文,其中分享了注意力机制背后一些或许少有人知的故事。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故事是真正首次提出注意力机制的论文其实是 Dzmitry Bahdanau、Kyunghyun Cho 和 Yoshua Bengio 的《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Jointly Learning to Align and Translate》,这比《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还早 3 年,但很显然,这篇论文并没有收获后者那般的关注。                             Karpathy 长推文的不完整截图实际上,这个故事来自 Dzmitry Bahdanau 发给 Karpathy 的一封邮件。
12/4/2024 3:51:00 PM
机器之心

小红书翻译紧急上线,见证历史:大模型翻译首次上线C端应用!AI竟自称是GPT-4?网友变身“测试狂魔”,疯狂套话,效果拉满了!

编辑 | 伊风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程序员键盘敲冒烟,小红书翻译功能这不是就来了吗! 之前大家各种吐槽美国人用的翻译机器不准确,导致大家交流起来“人机感很重”,一些美网友还需要额外用ChatGPT才能实现无缝交流。 这翻译功能一出来,语言障碍什么的都不存在了。
1/20/2025 1:52:45 PM
伊风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