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又是震惊 AI 圈的一天。
进入 6 月,Meta 与 OpenAI 的主旋律变成了一场关于“研究人才”的攻防红蓝对决。
而让人没想到的是 Meta 的高调挖角 OpenAI,疯狂的阵势强度已经到堪比“黑五抢购天才大脑”一般。
过去几周,已有八位 OpenAI 研究员跳槽至 Meta,其中包括首个 AI 推理模型 o1 的核心人物 Trapit Bansal、知名学者 赵胜佳、余佳辉、毕书超、任弘宇,还有早前被报道的三位研究员(也有包含一名华人研究员翟晓华)。
这一波 N 连的操作,让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隔着手机屏幕都能嗅到不一样的味道:“这绝对不是正常的跳槽与招聘,更像是真正的 AI 军备竞赛的前奏。”
而 Meta 在这场竞赛中逻辑很粗暴——
用人,换未来。
而,OpenAI也彻底慌了,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直接在备忘录里警醒:
“有人闯进了我们的家!”“我们正在重新评估薪酬体系!”
“AGI才是我们的主线任务,与Meta的冲突是支线任务!”
一、一口气挖走 8 人,Zuckerberg 打响 AI 军备战
OpenIAI CEO Sam Altman早在几星期前的一场播客中就透露,Meta正在从自己家挖人,并称“目前核心人员都还在,Meta不会成功的”。
然而接下来,前 OpenAI 大佬们组团出走的消息,“此时无声胜有声”。被报道从OpenAI总部直奔Meta大本营的大佬们,目前一共有两波。
第一波是深度推理模型团队,可以说是抄了 OpenAI o 系列模型团队的半个家,这是由《华尔街日报》《TechCrunch》《The Information》最先报道出来的:
图片
Trapit Bansal
- OpenAI 推理模型 o1 的核心研究者
- 与联合创始人 Ilya Sutskever 合作开展强化学习方向研究
- 现加入 Meta 的 AI Superintelligence 团队,专注于推理模型研发
Shengjia Zhao(赵胜佳)
- 专长于生成式建模与多模态推理
- 有斯坦福背景,曾参与模型结构优化研究
Jiahui Yu(余佳辉)
- 计算机视觉与大模型架构专家
- 在图像生成与 Transformer 模型优化上有深入贡献
Shuchao Bi(毕书超)
- 曾参与 OpenAI 内部训练系统设计
- 擅长大模型并行化与调度策略
Hongyu Ren(任弘宇)
- 图神经网络与推理能力方向的研究员
- 曾参与o1-mini和 o3-mini研发,o1项目的核心贡献者
- 发表过多个高被引学术论文,偏向基础能力建模
第二波则是多模态方面的团队,《华尔街日报》和《Bloomberg》进一步的补充:
图片
Lucas Beyer
- 前 Google Research / OpenAI 成员,擅长大规模视觉模型
- 曾参与 Vision Transformer(ViT)相关工作
Alexander Kolesnikov
- 与 Lucas Beyer 搭档多年,视觉建模和多模态方向专家
- 来自 Google Brain / OpenAI 系统组
Xiaohua Zhai(翟晓华)
- 高级研究员,长期聚焦图像与视频任务中的 AI 模型训练
- 深耕推理型模型训练优化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人还曾被称为谷歌的「CV铁三角」,2024年12月5日,刚被OpenAI从谷歌挖走,原本负责的是多模态和视觉研究,这恰恰是GPT-5下一阶段可能融合的方向。
显然,这八位人员中,有四位偏向推理建模与生成(Bansal、Zhao、Ren、Yu),三位偏向视觉与多模态(Beyer、Kolesnikov、Zhai),一位系统训练核心(Bi),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模型底层团队组合”。
他们的组合不是偶然,而是几乎可以支撑起一个“Llama-Next”的超级核心研发组。
二、不止这8位,Meta挖角全明星团队已初成
据报道,目前 Meta 还 Google DeepMind 挖来了首席研究员 Jack Rae,以及从初创公司 Sesame 挖来的前 ML 主管 Johan Schalkwyk。
加上之前所提到的这些第一波大神,可以说 Meta 已搭出一个小型「推理梦之队」。
据悉,这些人全都进入了 Mark Zuckerberg 主导的新AI部门,这个部门正在:
研发推理模型构建Agent智能体(由前 Salesforce AI CEO Clara Shih 带队)为整个Meta生态赋能产品级AI能力
三、Meta为何突然疯狂挖人?
坊间所传的原因,自然是曾经被赋予厚望但实际效果不佳的 Llama 4 ,事实上,它没有惊艳到市场,也没有达到突破推理瓶颈。
Meta在今年4月发布了下一代AI模型Llama 4,虽然刷了不少头条,但业界评价平平。有人说它在基准测试中表现不佳,也有不少人公开吐槽模型“不够聪明”。
“好像参数更大了,推理却没见提升。”
当时,小扎就表示出了对现有研究团队的不满。
于是 Meta 的策略变成了非常直接的方式,Meta 对此的回应大概是这样的:
“我们直接请来那些造出真东西的人吧。”
当时的整个硅谷的“开源”语境也很微妙,迫于DeepSeek的出色表现,OpenAI 也不得不认怂:承认没有开源是一个历史性错误,并准备开源其 AI 推理模型。
现在你对比一下OpenAI 和 Meta就能知道,扎克伯格有多么急迫留在大模型竞赛的牌桌上。
- OpenAI 已将 GPT-4o 推向 Agent 化应用,并准备开源 AI 推理模型。
- Meta 尚无公开版推理模型,但正在秘密筹备“下一代基础模型”,力图为 Agent 系统提供更强支撑。
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是推理模型?
因为,推理模型是AI从“自动回复”走向“主动规划”的关键一跃。
有了推理模型,才能让大模型走向Agent!不妨看一下:OpenAI 的 GPT-4o 已展示了推理能力在 Agent、搜索、问答、决策等任务上的突破性提升。
而 Trapit Bansal,就是那种“能从零造出 o1 的人”。
四、1 亿美金签约奖金,是真是假?
Sam Altman 透露,Meta可能给顶级人才开出的是——1 亿美元的签约奖金。
你没看错,不是给团队、也不是给独角兽初创公司,而是——给一个人。
不过很快,Meta 的 CTO Andrew Bosworth 就出来“澄清”,说这比“一次性奖金”更复杂——可以说回应的很“术语”,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确实砸了很多钱,但你别直接引用。”
细节虽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
Meta 是在玩真的。他们正在堆研究员,就像灭霸集齐无限宝石一样。
从业界普遍反应来看,Zuckerberg 确实在用极高代价抢人,而且抢到了一些在 OpenAI 内部有“系统性建设经验”的人才。
五、OpenAI 内部反应:“有人闯进了我们的家”
根据 WIRED 报道,OpenAI 的内部气氛已经不再平静。
图像
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在公司备忘录中写道:
“有人闯进了我们的家。”
“我们正在重新评估薪酬体系。”
更震撼的是——
多位研究主管在备忘录中亲自写信给员工,请求他们不要被 Meta 的“爆炸性 offer”冲昏头脑:
“如果他们给你巨大压力,或者开出荒唐的高价,你可以拒绝——这种时候不该逼你做出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请先来找我聊聊,我了解他们的开价和套路。”
这,不再是学术团队之间的正常流动,这是创始班底之间的信任裂缝。
图片
六、OpenAI 停工一周,正在“拼命补血”
为了应对这波出走潮,OpenAI 内部正在做几件事:
- 临时停工一周,让员工“充电”,舒缓过劳状态(许多人每周工时已超 80 小时)
- 启动“重新校准薪酬体系”计划,或许很快会有股票、奖金、期权等大调整
- 高管依然照常加班,试图稳定节奏、内部安抚
图片
不过,很快就有 OpenAI 的员工回应:这次休假跟 Meta 天价挖角无关。
图片
虽然 Altman 对外宣称:“我们最强的人还没走。”但更有说服力的,或许是——离职者的沉默。
图片
就如同上面这位所说的:如果你不害怕,那就让员工自己做决定,为什么要告诉他们该做什么?
七、不只是人事之争,两家公司的文化也有很大不同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行业强烈关注,不是因为有多少人离职,而是因为:
- 离职者具有基础模型级别的影响力
- Meta 正在通过这种方式补全其在推理模型、AI智能体、通用能力上的空缺
- 而 OpenAI 至今仍处于闭源产品统治地位,被视为“不可超越”的行业引擎
但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大原因是 OpenAI 的狼性文化。据爆料,一位曾与奥特曼密切合作的前OpenAI员工透露,奥特曼曾希望每隔几个月就有一些引人瞩目的发布。
但现在,这种想法似乎正在改变,OpenAI更专注于实现AGI。
Mark Chen 表示“我们需要继续专注于真正的目标,找到将算力转化为智能的方法。这是主线任务,与 Meta 的冲突只是支线任务。
同时他也透露今年晚些时候将有更多超级计算机就位。
不妨来对比一下 OpenAI 和 Meta 这两家公司的文化和商业模式。
首先,OpenAI 是一家大模型公司,从文化上讲,AGI 的使命驱动更重,所以在人才结构上,需要稳定的核心团队,创始人也必须长期处于陪跑状态。
但商业模式方面,OpenAI 是堪忧的。API平台、订阅以及微软生态是其所依赖的。
图片
而 Meta 则不然,工程文化味道更重,讲究快速试错、快速组队。现在的高薪挖人高管的风格也在奏效。此外, Meta 的商业模式已经非常强悍,为下一步 AI Agent 的场景突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站在扎克伯格的立场,他肯定不甘心当追随者,所以快速组件团队自己造火箭,补齐自身短板,也就不难想象。
八、写在最后: Meta的AI方向真的“清晰”了吗?
目前还不能确定,但可以看到几条清晰信号:
- AI reasoning 模型:Bansal 和同批成员极可能参与 Meta 自研的新一代推理模型,目标是对标 OpenAI o3 和 DeepSeek R1;
- Agent 化战略:Meta 正在开发企业级 AI Agent,由前 Salesforce AI CEO Clara Shih 牵头,急需稳定的 reasoning 能力支撑;
- 系统性布局:从 GitHub 前CEO Nat Friedman到前DeepMind研究员 Jack Rae,Meta在组一个“复仇者联盟”风格的超智能团队。
无论如何,6 月的挖人大战,很可能成为2025年AI格局演化的拐点信号。
Meta 正在从“模型技术落后者”转变为“人才阵地冲击者”。
而 OpenAI,也正在遭遇它作为行业老大的第一次系统性人才外溢。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毕竟——
谁手里有人,谁手里有未来。